麒麟芯片或将回归,还没到捧杀华为的时候
文/王新喜
麒麟芯片即将回归!日前知名博主@数码闲聊站提到“麒麟芯片回归”这一消息引发业内热议,数码闲聊站表示这次到来的是“手机芯片,不是旗舰平台”,目前处于“良率爬坡阶段,静候佳音”。这个消息一出来,引发一片沸腾之声。
关于麒麟芯片回归,这个消息陆陆续续传了小半年了,自去年底开始,包括彭博社、路透社等就开始报道华为重返5G市场,可以看出大家真的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用上麒麟芯片的手机,从目前越来越多的圈内人透露的消息来看,麒麟芯片回归的真实性很高。
国人对于华为突破寄予了重大希望,因为这背后是国产芯片技术的进展与突破,只不过,现在还需要理性看待差距,不宜捧杀华为。
麒麟芯片回归是第一步,算力还达不到7nm,成长空间很大
从这次麒麟芯片回归的消息来看,市场上一片沸腾之声,并且认为麒麟芯片回归,某些国际大厂(苹果三星)要瑟瑟发抖了。这种声音寄予了国人对国产厂商翻盘、最终打破封锁的厚望,但现在还没有到沸腾的时候。
首先这次回归的并非旗舰芯片,而是中端芯片。业内透露这款麒麟芯片或由中芯国际代工,处理器性能预估接近990,大概是麒麟8系顺位的麒麟830,相当于是麒麟990的GPU阉割版。博主@定焦数码的说法是,新麒麟芯片性能强于骁龙778G,但弱于骁龙8+;真实性能接近麒麟980,每天产量3.2万片。
而根据圈内人的爆料,目前可能是14nm+14nm的堆叠方案,从而实现7nm芯片晶体管的数量,但不是旗舰芯片。但需要认清的是,14纳米+14纳米制程的芯片性能并不会大于或等于7纳米的芯片性能,而且功耗因为两颗芯片叠加可能会高一些。
不过对于中端产品来说,能够解决芯片堆叠所造成的功耗问题,只不过需要在其中加入更大量的散热及电池,这样也能满足这一部分用户的普通使用需求。
但这个性能不可能用在Mate系列上,但用在nova系列、畅想系列上是比较合适的,比骁龙778G要强。有消息称搭载新麒麟5G芯片是畅享Pro版本,备货在250万部到400万部。性能高于介于nova后缀版本和畅享标准版之间。
但从现实的产品角度来看,它其实还不具备真正的性能优势,定位旗舰机型没有规格优势,在中端机型上,目前市场上国产手机基本已经搭载了6nm。因此,华为麒麟回归是自主技术突破的第一步,国民情怀很加分,但要形成真正的竞争力,未来还需要实现更大的突破,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对市场的蚕食作用或没有想象中大
之前华为在2023年的手机出货量的目标已经提升到了4000万台,对比起2022年3000万不到的手机出货量来说,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今年618手机市场销量,单看今年排名的话,从上到下依次是vivo、苹果、荣耀、小米、OPPO、华为。
但从涨幅来看,排名依次是华为、苹果、vivo、小米、荣耀、OPPO。可以说,因为被制裁,国人对华为的支持率一直很高。在没有麒麟芯片的情况下,华为涨幅最高,在有麒麟芯片加持的情况下,其增长势头必然会超过目前的增速。
简单来说,华为麒麟芯片回归的时候,也是重新抢市场份额的时候,能帮助华为提升自己的手机市场份额,其他手机厂商会因此受到影响。
毕竟,在国内,华为手机一直以来溢价更高,利润更高,渠道商也更加喜欢去卖华为的产品。这款芯片放到华为的Nova系列、畅享系列上,将能够帮助华为重新提升它的市场份额,华为p系列跟Mate系列虽然很好,一年是几百万的销量,但是中低端机型单一手机的销量可往往能达到千万级别。
这个时候压力就来到其他品牌身上了,尤其是一些用户重叠的品牌,面临的困难会更大。
但事实上,影响是有,华为手机销量会有一波增长,但不会有想象中大。一方面是当前的手机消费大环境以及手机市场饱和因素,换机频率在持续走低,这是行业的现实。消费者换机欲望与需求确实大幅降低了,华为麒麟芯片回归,无法改变整个行业的现状。
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实现7nm的中端规格的SoC芯片(集成AP和Modem),处理器性能预估接近990,但从性能角度来看,如今MTK千元机型都是6nm的SoC,华为定位旗舰机型则没有规格优势。
此外,麒麟芯片回归,不可避免的是定价上可能要超出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加上黄牛炒作,可能对华为产品销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华为需要规避的。
当然,从国民情怀角度,支持国产麒麟芯片的消费者不少,但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格局,因为一方面,产品本身的性能竞争力有限,现在的华为麒麟处理器想要一步到位很难,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目前还难以带来更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华为麒麟芯片出货量受制于产能极限。根据知情人引据SH-Fab 8的业内人士透露,中芯南方厂每年用于交付华为的7nm产能,仅能够保证单月切完60万-80万颗,全年供应1000万片多一点,这意味着华为麒麟机的年出货量在1000万的规模,但这已经中芯7nm Logic的产能极限了。
理性看待,还不宜捧杀华为
麒麟被制裁的这三年,此次虽然不是旗舰芯片,毕竟也算是不依赖国外的自主技术,真正的纯国产自研芯片,这也代表着国产的进步,但现在还不宜捧杀华为。
首先是自研5G基带的问题,华为内部消息确认可以做到,工程方案是7nm AP+外挂10nm 5G BP;但是该方案存在明显性能掣肘,关键的国产模拟元件尚不成熟,不具备设计的持续性,并不适用于旗舰机型。
其次是华为等厂商巨资购买了带有强烈自研属性的ARM架构授权,但依然无法定性为“完全自主可控IP”,它同样受制于ARM知识产权树和商业规则。
有业内人士指出:将华为获得的许可模式等同于苹果获得的许可政策,是不理性的。一是苹果曾是ARM的联创股东,历史渊源深厚;二是苹果在ARM v8.3-A公版资源发布之前,就在仅仅获得指令集的基础上自行画图设计的电路(彼时ARM自身还没有确定完整RTL和后端电路),因此苹果是真正100%自研,与那些获得完整架构许可的自研行为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当前华为自研更多是部分自主供应,还没有做到全部供应,并依然在关键环节受制于国外架构,如果过于拔高或捧杀其成就,可能也会让外界更加关注华为,华为给苹果的压力,可能也带给华为更大的进一步被制裁的压力。
在今年2月份,彭博社就报道了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切断华为与所有美国供应商的联系。全面禁止向中国出口美国技术,停止产品出口许可证的批准。除了5G之外,美国还将禁止向华为提供包括4G,Wifi 6和7,人工智能,以及高性能计算以及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产品。
从目前来看,这一轮制裁并没有发生,但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发生,我想这可能要看华为的威胁能力而定。因此,在没有完全自主供应能力的情况下,国内不宜对华为的突破过于拔高,而包括华为自身也应该更加低调的发展。
在目前,国产芯片还不能彻底摆脱外部环境的制约,从现状来说,华为或也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做到麒麟9000这样的能够跟当年高通骁龙旗舰,甚至是苹果A系列芯片掰手腕的产品,这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总的来说,麒麟芯片或将回归,但整体的能力还达不到消费者预期,要短时间内实现对市场的蚕食也不现实,目前在一些关键环节依然受制于国外,国内不宜高调捧杀华为,华为还需要蛰伏,同时也受制于国内产业链的发展进度,目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虽然最终越来越好、突破越来越多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国内当前阶段国内更多需要的是理性,并客观看待差距与难题,我们静候华为天亮的那一天。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